ABC抗拒學中文...

看完這篇ABC抗拒學中文, 有好些感想。

早期海外的中文學校, 大多是台灣留學生有了工作和家庭後, 連絡住在附近的家長們, 義工式的組織起來, 教導下一代學習繁體字。慢慢地學生多了, 學校成長起來, 為了方便, 在不同的小鎮成立中文學校。

中文學校不僅教導下一代中文字, 還有各種文化課, 很多家長當義工, 同時也互相交誼。我們去的中文學校, 大多是有『頭銜』的人也是真正做事的人。 但是成長到一個程度後, 當然也出現了好些只批評不做事或是只想要頭銜的家長們。

1996年開始, 大量簡體字的中文學校成立, 華夏中文學校開了很多的分校, 看來他們的行政人員好像是專職。比起傳統式的中文學校更能夠影響當地的商業, 他們結合的力量, 讓當地商家捐款, 打折等。

2000年後, 大陸的移民越來越多, 除了周末的中文學校, 孔子學院進攻美國, 還有學前班, 課前課後照顧學童的中文學校, 有如雨後春筍, 一家家的開, 顯然是簡體字的需求量越來越大。反觀傳統式的教繁體字的中文學校, 家庭和學生數目都減少中, 想學中文的美國人和非華語家庭的人則漸多, 因為學費實在很便宜。

很多華人願意花$90多美元半小時的鋼琴或小提琴課, 卻不願意花超過$10美元一小時的中文課。台灣僑委會雖有少許補助, 似乎沒多餘的精力和經費可以統一管理策劃和組織這些傳統式的中文學校。政策搖擺在執政黨替換中, 變成三等人的僑民, 雖然有單位標到教師培訓的projects, 但好些是做給長官看表面成績的課程, 而非真正做有效的培訓僑校老師。

記得2000年時, 在網路上搜尋中文數位資料, 台灣的中文數位資料做得比大陸的資料生動活潑多了。過了10多年, 大陸的中文數位資料有大幅的改進。

另外, 大陸的電視節目這十多年也改進了許多, 如地理中國等的紀錄片節目, 讓觀眾增長見識; 也看到很多外國人在大陸電視節目裡, 字正腔圓的講中文, 還會說相聲。反觀台灣電視節目卻仍然停留在口水批評, 是非不分, 整人搞笑的節目。難到觀眾只心胸狹窄的在乎顏色和跟大陸分割? 而不在乎法治教育? (大陸非民主社會, 也就不在此談法治了)

怎麼讓學生有興趣學中文? 一般程度好些五年級的學生, 在英文學校裡可以讀莎士比亞的文章, 但周末的中文課, 學到的字僅能讀小朋友的文章, 讓他們覺得很幼稚, 與生活沒有大關連。學生程度差異很大, 僑校老師的程度也差異很大。

我們中文學校也跟大趨勢一樣, 台灣來的家庭越來越少, 顯然是台灣的留學生和移民減少了, 不說華語的家庭和美國當地人慢慢在增加中。我們家的小孩大了, 一些熟識的義工老家長們也交棒給年輕新加入的家長們。

將來學習正體字的僑校該怎麼走? 僑校的老師們該有哪些技能和公正客觀評論新聞? 學校的行政人員科技知識是否足夠領導走向? 教材和教課形態等, 更重要的是家長的心態, 都有很多改進的空間。



轉載
: ABC抗拒中文 越學越恨!? by 世界日報記者賴至巧/洛杉磯報導 08.29.13 - 09:05 am

「紐約時報」近日一篇報導稱,ABC(在美出生華裔)普遍討厭學中文,道出許多華人家長的心聲。專家認為,ABC背負父母的期待學中文,許多在進入青春期後產生抗拒心理,變成「越大越討厭學中文」。他們建議家長,鼓勵下一代接觸流行文化或中文環境,學習效果才會事半功倍。

「紐約時報」中文版近日一篇文章引起極大的迴響。作者南橋認為,華人家長揠苗助長,從小逼孩子學中文,反讓孩子對中文倒胃口,所以越學越頭大,「我恨中文學校是一個很常見的表達」。

父母期待高 周末上課痛苦

為了學中文造成親子關係緊張是許多家長都有的經驗。一名何姓家長說,已經上高中的女兒從小學中文,但越大越不願意,兩人在家經常是「我跟她講中文,她用英文回答」,溝通產生隔閡。

南加州中文學校聯合會會長徐宗啟表示,ABC學中文有「越大越冷淡」現象,他們在小學階段多認真學習,但上了高中由於課業負擔變重,加上青春期的叛逆心理,很多人堅持不下去,「高中生大概只剩下20%」,導致中文學校各種競賽都是低年級多,有時甚至有找不到高年級參賽者的窘境。

巴沙迪那社區學院中文部主任魏瑞琴教授認為,多數中文學校是在周末或放學後開課,其實孩子反感的是他們的休閒時光被剝奪。另一方面,她說,家長不把中文當作外文來看,「覺得孩子學好是應該的,無形間給孩子過多壓力」,對孩子表現好吝於鼓勵,難怪孩子沒有學習動力。

學中文 一代不如一代?

隨著中文在全球形成強勢語言,讓ABC更重視下一代的中文教育。魏瑞琴說,其實很多第二代比第一代還嚴格,因為他們本身說不好中文,還抱怨父母「他們沒逼我,所以我中文很爛」,但他們又非常清楚學中文有好處,越來越多人選擇將孩子送到提供沉浸式中文教學的公立學校。

然而,第三代的學習成效如何很難評估。聖瑪利諾中文學校教務主任郭康德指出,和以往不同的是,現在中文學校學生的確多是第三代,但父母本身中文即不甚流利,他們下一代的學習動機和意願可想而知。

徐宗啟表示,他們經常說「ABC學中文成功與否要看父母」,小孩本性懶,學中文多半要人逼,父母能否堅持,其實是重要關鍵。他說,很多人因為孩子說英文,最後也屈服以英文溝通,這根本無助於營造中文環境。

流行文化激發學習興趣

Emily在美國出生,在台灣念完小學回美國。她說,自己的中文聽說讀寫不成問題,這給了她若干的優勢,她很多ABC朋友「都是到大了才覺得中文很重要」。

何姓家長認為,ABC在美國學中文是在一個真空環境下學,他們對語言背後的文化不了解,很容易失去興趣。他每年暑假將女兒送回台灣,並讓她參加夏令營,因為女兒喜歡台灣流行文化,且認識很多說中文的朋友,「她想跟他們聊天,才認真學中文」。

以台灣為例,包括新聞、偶像劇和綜藝節目均有字幕,一些哈台ABC對台灣的藝人和時事瞭若指掌,邊看邊學字型,中文閱讀能力遠勝於其他ABC。徐宗啟說,正像哈韓族及哈日族多少會點韓文和日文,台灣的流行文化能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學校和家長何樂而不為。

魏瑞琴認為,ABC討厭學中文,沒有紐約時報說得如此嚴重,孩子要自發且快樂的學習才有意義。她說,加州大學有專給華裔子弟的中文課程,到大三之後才與一般中文課程併班上課,這說明其實很多ABC長大了自然覺得中文很重要,「父母可以逼,但不要逼太緊」。

她建議,中文學校將教學方式活潑化,家長讓孩子多接觸中文環境,都能讓ABC自然而然學中文。

有關系列: 簡體或繁體字?

No comments :